旅游总体规划从旅游部门管理的角度考虑旅游发展,全域旅游规划要从全社会的角度考虑旅游发展。旅游总体规划从旅游的角度考虑旅游发展,那么全域旅游规划要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考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从游客的基本需求出发考虑旅游发展,那么全域旅游应该从游客获得的品质角度考虑旅游发展。那么,全域旅游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的区别是什么?以下六个方面看出异同点!
1.区域发展条件。
总体规划是在规划范围内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旅游需求的行为特征,确定区域内旅游发展的目标、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空间布局,构建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服务体系。全域旅游规划是根据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结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结合旅游需求的规模和经济能量,通过旅游分析区域内旅游业的社会经济驱动能力和经济影响能力。如果一个地区的旅游经济辐射无法支撑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总量,那么这个地区就不具备全域旅游发展的条件。如果说旅游总体规划是解决旅游能否发展的问题,那么全域旅游则是解决旅游经济体系能否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的问题。整体旅游规划是内生旅游系统的规划,而全域旅游是外生社会经济系统的规划。
2.旅游便利化系统。
总体规划是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性质来规划各个旅游要素的空间配置和产业配置,而全域旅游规划则是研究这种空间配置和产业配置所带来的旅游便利性。全域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提高游客的旅游质量,而旅游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实现旅游便利化。全域根据区域内现有的资源、设施和服务,旅游规划应规划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满足游客提升旅游品质的需求,以旅游便利化为目标。以假日旅游的全域旅游规划为例。你应该深入研究假日旅游的便利性。你不仅要规划度假村、旅游小镇、自驾游营地、度假项目、景区,还要规划租车系统、标牌系统、旅游代理系统、旅游公共服务系统,研究游客如何前往旅游目的地、度假方式等。这些不仅涉及旅游硬件的建设,还涉及服务、政策等软件的建设。
3.构建旅游供应链。
在整体规划中,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将资源转化为产品。全域旅游规划的重点是如何围绕产品形成旅游供应链。旅游产业链或供应链是根据旅游需求模式形成的,什么样的旅游需求模式会有其对应的旅游产业链或供应链。要发展观光旅游,是以旅行社企业、景区企业、住宿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链或供应链。但是,要发展假日旅游,就需要重建旅游产业链或供应链。全域旅游规划应以旅游总体规划为基础,科学规划符合定位需求的旅游产业链或供应链。仲景叶芝将旅游产业咨询与大数据对接,实现真正的项目落地,形成完善的、市场化的体系、旅游发展规划——为各类旅游规划客户提供经济分析和战略规划服务。我们让初步规划和概念逐渐塑造最终将投入运营的产品。
4.构建旅游空间形态。
过去,旅游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是以传统旅游资源为基础的景区空间分布。我们之所以形成功能区,是基于这个景区或者景区资源的属性。这种以景点为核心的旅游空间形态符合观光旅游的要求。进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休闲旅游的发展阶段,这种以景区为核心的空间已经不适应旅游需求的变化。因此,全域旅游规划要打破原有的旅游空间形态,通过全域旅游规划建立满足旅游需求的新理念,建设景区、度假村、休闲街区、旅游小镇、露营地、购物区、旅游综合体、旅游景点。从实践来看,在这些旅游空间形态中,除了景区,其他所有的旅游空间形态都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因此,全域旅游规划严格来说是一个制度调整和改革的问题。
5.旅游相关产业附加值。
旅游总体规划的核心目标体现在旅游效益的增量上,主要体现在规划期内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就业等旅游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上。全域旅游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通过全域旅游的发展来促进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主要表现在它对整个地区社会经济活动的带动作用。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点。如果一个地区不能通过全域旅游实践提高相关产业的旅游价值,那么全域旅游就不适合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反而会增加这个地区社会发展的机会成本。
6.建立旅游社会管理体系。
在旅游总体规划中,我们是以旅游部门管理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面对综合旅游、跨部门、跨部门的旅游需求,很难实施这种规划。全域旅游规划应该站在全社会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以旅游管理部门为主体来规划旅游系统。比如在旅游整体规划中,我们很难涉及到交通、工商、城建、公安等旅游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虽然这些部门的管理涉及到一个区域旅游问题,但由于部门管理的分工,协调起来非常困难。比如,随着自驾游的发展,主要旅游目的地的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服务重点已经从服务货运车辆转向服务游客。要把高速公路服务区打造成具有旅游功能的休闲区和购物区。这种需求是现实的需求,但由于管理权限的原因一直没有推出,制约了自驾游品质的提升。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处理。从本网站转载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网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