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众多院士、学者、专家在著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所在地都江堰市共聚一堂,研究讨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三年行动方案》,方案中多次提到挖掘丰厚文化底蕴,擦亮“双遗”品牌等关于蜀水文化建设的内容,将打造水旅融合国际名片!
一、为什么都江堰适合打造蜀水文化?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李可可对此评价到,世界上没有第二个都江堰,因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直接和整个成都平原乃至川蜀地区的历史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川蜀地区如果没有都江堰,它不可能有这样的一个历史进程,所以川蜀地区的文化一定是基于水而形成的文化。
文化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其中的制度、技术等,属于知识性的内容,人们学习起来会有不同水平的障碍,一代代的传承发展中,积淀形成的文化,让人类社会发展成果得以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留存生存下来,所以要说文化,一定是和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二、传统文化+现代水利,在丰富的历史中挖掘具有蜀水文化潜力的内容
都江堰不仅拥有四大传统河工技术(包括竹笼、杩槎、羊圈、干砌卵石),还拥有丰富的古蜀水利遗迹、具有广泛共识的李冰精神、丰富的治水文化和丰富多样的风土民俗,这些蜀水文化资源正是都江堰2000多年来历史的延伸所得出来的产物。
“其实要说蜀水文化,不仅仅是那些物化的内容,更不是说我们要去做一些文化表演或者景点,我们更应该通过历史去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李可可教授介绍道,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水的管理制度文化同样值得现在去学习,“现在不论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只要是大型的灌区,运营起来就非常难,基本上都是要靠国家来补贴。但在中国古代,所有的灌区都是自主运营的,而且运营成本都不高,而且老百姓会很积极主动的去维护工程,这就是属于管理制度的文化的传承,如果我们能多去挖掘一些传统的好的做法,结合现代水利发展,我相信,我们的水利发展、水文化发展会越来越好。”
三、蜀水文化+特色旅游,擦亮双遗招牌 打造水旅融合国际名片
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蜀水文化的建设目标,其中包括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都江堰遗产资源,擦亮“双遗”金字招牌;精选灌区内文化底蕴深厚的水工程和水建筑,深挖都江堰文化内涵,开展展示一流形象、体现重大影响、彰显厚重底蕴的论坛、研讨、节庆、传统水文化传承等系列文化活动;促进水工程、水生态、水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打造新时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首先我们要擦亮“双遗”金字招牌。”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三年,都发中心将以打造生态工程典范为目标,应用四大传统河工技术(竹笼、杩槎、羊圈、干砌卵石)保护三大工程,实现永续利用。同时,与灌区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加强古水利工程遗址、碑刻等工程和非物质文化世界“双遗”挖掘和保护工作,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重大工程和文明标志。
除此以外,都发中心将继续打造蜀水文化高地,多方位、多形式宣传展示李冰精神,发挥世界“双遗”、水情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江堰特有的品牌效应,开展文化工程建设,举办系列文化活动。
依托蜀水文化,都发中心对产业也有了自身的规划,要因地制宜与地方政府共建水旅融合品牌项目,争当繁荣兴盛巴蜀文化的“头雁”。同时,都发中心将规划都江堰国家文化遗产公园。以都江堰渠首为核心,深入挖掘展示都江堰实地、实物、实景的千年“活文物”资源,规划世界级的都江堰国家文化遗产公园,作为中国文化的“金色名片”。
李可可教授表示,目前在中国传统水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她个人感觉亟需进一步加强,都发中心提出的打造水旅融合的国际名片让她觉得看到了一丝新的亮色,通过水文化旅游的打造,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水文化、传统文化,但同时她也建议,要打造特色水旅融合产业,需要找到属于四川、属于都江堰的特色内容,打造独一的文旅景点,引领四川蜀水文化建设提档升级。
| 资料来源: 封面新闻,网络图片
|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从该网站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
| 素材来源:网络
|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从本网站转载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网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