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2日,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也就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了。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纷纷推出非遗宣传推广活动,为即将到来的端午假日市场营造节日氛围,让游客更好地感受文化魅力。日前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等成为旅游目的地,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
我国非遗资源十分丰富。截至2020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已达42个, 是目前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形成4级保护体系,分别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事实上,“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正实现双向赋能。一方面,丰富而多元的非遗资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旅游在提高非遗的保护传承水平的过程中,也确实能够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面向“十四五”以及更长远的未来,旅游业对于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仍然大有可为、可有大为,需要多向度发力实现高水平融合发展。
一、合理引入非遗保护的旅游理念。
毫无疑问,很多非遗项目本身就是源自先民生活的衣食住行,也正是依存于千百年的世俗生活才得以流传至今。在现代生活中,非遗的静止性、封闭式保护不会是一条光明大道,一旦切断与当下生活的联系,也就切断了活水之源。近几年,非遗保护体系得到不断完善,“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亦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理念。
旅游就是一种美好生活的打开方式,在对远方的向往中实现对异地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正是这种旅游理念和行业特点,有利于推动非遗项目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再现活力。它既能让相关非遗项目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能,也能让青年传承人有获得感,同时也有利于调动保护责任单位的积极性。
二、积极丰富非遗传承的旅游产品。
当前,我国非遗资源主要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竞技、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从非遗资源到旅游产品,需要进行积极衔接和巧妙勾连。就一般操作路径来看,当前多地都已推出制陶、蜡染、刺绣、木雕、漆器技艺、风筝制作等非遗体验项目,成为旅游休闲的新亮点。但是相关产品整体而言还不算很丰富,也缺少个性化、精细化、生活化。
从产业趋势来看,“非遗+旅游商品”“非遗+旅游演艺”“非遗+研学旅行”“非遗+民宿”“非遗+旅游餐饮”等发展前景广阔,值得深入整合挖掘。同时,打造以非遗手工艺为核心,集研学教育、休闲体验、传习、美食、收藏、展览、文创礼品于一体的非遗类旅游产品体系,也值得期待。
三、大力拓展非遗展示的旅游空间。
非遗走入寻常百姓家,旅游会是一个精准有效的宣传平台和展示空间。休闲愉悦的旅游场景,更适合非遗的展示宣传,真正发挥出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的作用。未来,可以积极推进“非遗进景区”“非遗进酒店”“非遗进旅游小镇”“非遗进度假区”“非遗进休闲街区”等工作,进一步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多渠道开展宣传展示交流等活动。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市场机制进一步建设非遗特色的村镇、 街区等。这方面,贵州丹寨县万达小镇走在了前列,其经营业态中非遗商户占比超过70%,非遗项目涵盖“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
总之,非遗与旅游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当前文化旅游一体化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它们可以融合为娱乐和购物并重的生产生活形式,这是自然资源的搭配,也是市场产品的趋势。
|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报
| 内容编辑:四川晟景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从该网站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
| 素材来源:网络
|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从本网站转载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网站无关!